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 1924 年,前身为矿物地质学系,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学院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辉煌的历史,首任系主任黄著勋教授著《中国矿产》,是中国早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著之一。同年,成立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开创中国人于两广地区地质调查先河,是当时国内 4 个最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所之一。重点围绕地球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谋篇布局,着重聚焦特提斯带和环南海等的基础地质问题和与国民建设密切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推动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表效应、深地探测与资源能源和地质灾害与地下空间利用等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学院现有教师及专职研究人员百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2 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珠江科技新星创新人才等 15 人
学院现有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南海北部地质过程与灾害创新团队(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在中山大学三大建设的支持下,已建设有:物质成分与结构分析系统、年代学分析与测试系统、观测和探测与数据融合系统、三维成像与动力学模拟系统和地质灾害与工程试验系统,具备相对齐全的实验分析和探测设备。近年来,学院每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广东省创新引进团队项目以及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项目近百项,实现了论文量质的快速提升,地球科学现已进入 ESI 高引学科行列。
科研方向
一、大陆动力学与地表效应
● 大陆生长、再造及成矿元素巨量富集
● 特提斯构造带地质过程与两洋一海成生
● 高原生长的构造-地貌格局演化及古环境
● 环南海海陆演变的构造-沉积与古环境响应
● 大陆动力作用过程及其数值再现
二、海洋地质与空间对地观测
●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观测网建设与地壳形变研究
● 南海海盆及海陆过渡带地球物理结构探测
● 南海海底地形及岛礁精细地貌刻画
● 南海及周缘海-陆演变的地质过程及能源效应与利用
● 周缘大陆地壳形变与现今地壳活动、地貌演化特征
三、深地探测与资源能源
● 深层资源探测的新理论与技术
● 中国南方大陆与海域深部探测
● 碰撞带深部结构与深部成矿
● 主要单元岩石圈结构与变形图像
● 环南海战略性资源成矿机理和透明化探查
四、深地探测与资源能源
● 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探测集成技术
● 特殊地质工程与地下空间开拓的地质保障
● 南海北部断裂带稳定性及地震灾害预警
● 海岸带侵蚀及深层地下水环境研究
● 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链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