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天文学院
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历史悠久。1927 年,当年中山大学创办了国内首个天文学系,1929 年又在今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台。
学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吸引多位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加盟,师资力量迅速壮大。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 人(教授27 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 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 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 名、国家重大型号任务副总师1 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43 人。
学院现拥有5 支强有力的团队进行科研工作:天琴计划团队、天文团队、理论物理团队、量子工程和精密团队和量子信息和测控团队,并组建了天琴中心、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
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主导、我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计划利用15-20 年部署我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开展基础物理和引力波天文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已经成立了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组织我院教师积极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我国首个10 米的星间激光测量地面演示系统;学院组织教授参加了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探测项目,所研制的国际上首个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精密控制系统已经在国际空间站连续运行了近五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科研方向
一、物理学
1、引力物理
● 引力物理与实验分析
● 黑洞
● 规范/引力对偶
● 数值相对论
2、空间科学与技术
● 分布式空间仪器系统技术
● 空间仪器系统设计与仿真
● 空间仪器地面模拟与评估技术
● 航天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3、精密测量物理
● 空间精密光学测量
● 地月系统物理实验
● 高精度激光干涉测量
● 精密光学机械设计与分析
● 卫星重力精密测量技术
● 星精密跟踪测量数据处理
4、原子分子物理
● 核物理和粒子物理
● 热密核物质理论
● 暗物质理论
● 超对称和TeV 物理
5、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
● 量子工程与量子模拟
● 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传感器件
● 多体量子物理与量子动力学
● 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测控
● 囚禁离子量子计算与测控
● 飞秒光梳量子测控与精密光谱
● 激光量子相干控制
● 原子、光子、固体比特混合量子网络
二、天文学
1、引力波天文学
● 空间引力波探测
2、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形成理论
● 宇宙学暴胀与暗能量
● 宇宙尺度引力理论
● 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理论
● 宇宙大尺度结构
● 星系形成● 行星形成
3、高能天体物理学和分子天文学
● 多信使天文学
● 致密天体研究
● 暗能量观测
● 高能天体粒子物理
4、行星科学与天文观测
● 行星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 现代微小卫星
● 地球/月球/行星重力场测量卫星
● 等效原理及空间引力波检验卫星
● 恒星化学演化
● 星系恒星成份性质
● 类星体光谱

